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更新时间: 2025-05-02 23:07:03
1、来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2、意义
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二十四节气较准确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
二十四节气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相关文章
-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气象台发布冰雹橙色预...
- 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气象台发布大风黄色...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
- 江苏省宿迁市气象台发布强对流黄色预警...
- 江口县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预警信号
- 甘肃省陇南市康县气象台发布雷雨大风黄...
- 河南省漯河市气象台发布雷暴大风黄色预...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墨玉县气象台...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洛浦县气象台...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
-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气象台发布强对流黄...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民丰县气象台...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策勒县气象台...
- 极端天气预警与防范:气候变化下的健康...
- 气候变化深度解析:极端天气频发背后的...
- 未来十年极端天气应对策略:气候异常防...
- 甘肃省陇南市礼县气象台发布冰雹橙色预...
- 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
-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气象台发布...
- 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气象台发布雷暴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