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冷链物流的发展模式分析
更新时间: 2025-08-06 06:04:21
分析具体原因如下:
1、是冷链物流标准和服务规范体系不够完善。中国人吃熟食的习惯决定了居民对食材质量要求较低,使食品物流企业在食品的储存、运输、配送过程中,往往习惯于关心食品流量和成本,疏于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重视。在交接过程中又缺乏严格的物流质量标准和检验手段,使生鲜易腐低温产品“断链”和“不冷”成常态。目前中央、地方和各行业出台冷链标准多达上百项,但推荐性的标准居多,通用性、强制性标准较少,产生了很多不规范现象。例如,在冷链食品方面,除了中国商业联合会发布的《速冻食品物流规范》外,还有《蓄禽肉冷链运输管理技术规范》和《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规范》等,诸多标准没有形成体系,存在重复、交叉等现象。
2、是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大多数冷链物流运输尚未配备定位、温度监控等信息化设备;仓储管理、运输管理、订单管理等信息化系统尚未大范围普及;冷链物流企业缺乏覆盖冷链物流全过程的信息化监控手段,缺少“断链”监管。
3、是生产体系不成熟。冷链产品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特点制约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进程。目前,农业在现代技术的应用和“最先一公里”分拣、预冷方案的实施方面效果不佳,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特点使冷链环境增多,流通成本上升。以农产品为例,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但务农劳动力仍然数量庞大,经营耕地规模10亩以下的农户数仍然超过2.29亿户,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
4、是缺少引领市场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布局。2015年,冷链物流百强企业的总收入仅占全国冷链物流产业总收入的10%,总体呈现规模小、集中度低的粗放型经营模式特点。目前,冷链物流以单纯的运输型企业占主流,综合型和供应链型的企业较少。冷链物流存在设施陈旧、利用率低、信息化滞后、流通损耗大、成本高等问题。“最后一公里”仍然是以“冰袋+塑料泡沫箱”为代表的传统手段为主的流通模式,以及冷库以货物存储为主要功能,往往不具备分拣、流通加工等能力,严重制约了冷链物流服务水平的有效提高。
5、是政府扶持不足。在技术培训、管理咨询等方面政府可以有所作为。以美国为例,政府不但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和教育,农业部还配备大量人员专业从事农业信息统计,对各地的农场农作物品种、面积、长势、产量等指标进行长期跟踪,采集的信息经过汇总整理,由政府定期向社会发布,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为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生鲜冷链物流的发展模式分析 相关文章
- 河北省沧州市献县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预...
- 广东省清远市2025-08-0605...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延寿县气象台发布大雾...
- 黑龙江省绥化市2025-08-060...
- 河北省沧州市2025-08-0605...
- 广东省珠海市2025-08-0605...
-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202...
- 山东省济宁市2025-08-0605...
- 河北省沧州市2025-08-0605...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5-08-06...
- 雨天带娃出行,这份气象指南能降低80...
- 阴雨天打坐会更专注吗?从湿度、气压看...
- 为什么降温5℃会让你的关节提前预警?...
- 暴雨天遛狗如何避免趾间炎?兽医教你3...
- 阴雨天如何用湿度控制水彩晕染?3个技...
- 暴雨天家居风水如何布局?3个方位调整...
-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气象台发布暴雨橙色...
- 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气象台发布暴雨橙色...
- 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县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
- 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