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之后母戊鼎
更新时间: 2025-05-03 23:22:47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上下五千年的长河中,留下了许许多多文物,成为了后代研究历史的宝贵借鉴,它们的价值和意义是无可取代,让人由衷赞叹过去的历史文化。那么,本期的民族文化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之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后母戊鼎初为乡人私掘,因体积过大,为防日军抢走,将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铜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
经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经测定,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后母戊鼎的铸造工艺十分复杂。根据铸痕观察,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身共使用8块陶范,每个鼎足各使用3块陶范,器底及器内各使用4块陶范。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而且,制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同时必须配备大型熔炉。
因此,后母戊鼎的铸造,可以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与杰出的技术成就,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之后母戊鼎 相关文章
- 气候变化当前趋势与未来应对策略的深度...
- 贵州省遵义市道真县气象台发布大风蓝色...
-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气象...
-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气象...
- 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
-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气象...
-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气象...
-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气象...
- 气候变化最新解读:极端天气频发的原因...
- 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
- 湖南省怀化市靖州县气象台发布暴雨橙色...
-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气象台...
-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气象...
-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气象...
-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气象...
-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气象...
- 未来十年全球气候变化的五大关键问题与...
-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20...
-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20...
-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