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剧文化了解:扬剧的发展与演变
更新时间: 2025-09-24 06:24:05
扬剧的产生最早是由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后吸收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那么,在扬剧的发展过程中,都有什么样的演变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扬剧文化中去了解吧。
扬剧最早的源头,要上溯到江都一带的花鼓戏和香火戏。花鼓戏有两个角色,分别为小面(小丑)和包头(小旦)。
演出时先由全体演员“下满场”,即一种集体歌舞,然后由小面和包头对歌对舞,称为“打对子”或“踩双”。
这种花鼓戏从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就形成了,在民间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又吸收了徽班和其它剧种的剧目,可以演40多个情节简单的剧目,如《探亲家》、《种大麦》、《借妻》、《僧尼下山》、《荡湖船》、《王樵楼磨豆腐》等。
扬州花鼓戏原为对歌对舞的“打对子”,只有一小面(丑),一包头(旦)两个脚色。后来发展为“三包四面”的群舞,并穿插笑话“打岔”。清康熙年间,民间已有此类花鼓演出。
此后内容不断丰富,开始搬演《补缸》、《小寡妇上坟》、《双怕妻》等小戏,并从徽班吸收了《踩鼓》、《借妻》、《探亲》等剧目,又把清曲的《僧尼下山》、《活捉》等搬上舞台,出现了能演40多个剧目的班社,始形成花鼓戏。
因用丝弦伴奏,唱腔比较细腻,故俗称“小开口”。苏北香火戏原为农村酬神赛会时,香火(男巫)扮演的戏。剧目出自长篇《神书》,其中有《魏征斩龙》、《秦始皇赶山塞海》等关目。
因用锣鼓伴奏,唱腔比较粗犷,故俗称“大开口”。1957年曾发现乾隆甲辰年(1784)手抄本神书《张郎休妻》。
1911年,“大开口”由扬州进入上海,改称“维扬大班”,名演员有程俊玉、潘喜云等。1919年,“小开口”到杭州大世界演出,次年进入上海,改称“维扬文戏”,名演员有葛锦华、臧雪梅等。
由于“大开口”与“小开口”语言一致,30年代初合并演出,以“小开口”为主,称为“维扬戏”,后简称“扬剧”。
扬剧文化了解:扬剧的发展与演变 相关文章
-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气象台发布暴雨橙色...
-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
-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气象台发布暴雨橙色...
- 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
-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
-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气象台发布强对流黄...
-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
- 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气象台发布大雾橙色...
- 福建省厦门市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
-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
-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气象台发布大雾橙色...
-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气象台发布大雾橙色...
-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
- 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
-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
-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
-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
-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
- 海南省琼中县气象台发布雷雨大风黄色预...
-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绥芬河市气象台发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