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起源和历史由来
更新时间: 2025-08-14 18:15:09
哈尼族文化历史悠久,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历史由来,而且都是不一样的。它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而形成的,其中要历尽艰难才会有今天的哈尼族。那么,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哈尼族的起源和历史由来吧,看和你知道的是不是一样。
哈尼主要居于红河南岸的红河、绿春、元阳、金平等四县;雅尼居于西双版纳自治州及澜沧县;卡多、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均交错聚居或散居于景东、镇沅、墨江、新平、元江、普洱、江城等县。本民族内部之间的互称和其他民族对哈尼族的称谓也不尽一致。
见于汉文史籍中的历史名称,秦汉时期称“昆明叟”,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乌蛮”,唐南诏、宋大理国时期称“和蛮”,元朝称“斡蛮”、“斡泥”,明朝称“窝泥”、“和泥”,清朝称“和泥”、“窝泥”、“禾尼”。
哈尼族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名称的出现及其分布变化,反映了历史上他们迁徙流动的情况。名称虽多,其音义却基本一致,均与目前的自称和互称相同或相近,都从“和”音,其义仍为“和人”。
可以说,哈尼族两千多年来基本上就具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和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人数较多的自称“哈尼”为本民族统一的名称。
对哈尼族的历史渊源,民族学和历史学界大致有四种观点:①东来说;②两向族源多种文化融合说;③红河两岸土著说;④“氏羌系统”南迁说。东来说以滇南地区部分哈尼族采用父子连名谱系追根溯源到南京应天府柳树湾,或山西、河南、江西、贵州等地,并以此为依据,认为哈尼族与汉族的渊源同出一辙。
两向族源多种文化融合说认为今天从事山居农耕的哈尼族是“由青藏高原南下的北方游牧部落与云南高原北上的南方稻作民族――夷越融合而成的新型稻作农耕民族”。就族源论,“当是双向的、复合的,即南方土著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汇与融合”。就文化论,是一种“南方夷越海滨文化与北方游牧部落的高原文化的化合体。”
相传哈尼族的祖先,曾游牧于遥远的北方一个名叫“努玛阿美”的地方,尔后逐渐南迁,居住在“谷哈”和“轰阿”(指滇池、洱海沿岸)广大地区,与“昆明种人”相互交错杂居。
后因遭异族侵扰,分两条路线往南迁徙:一条即早先“和夷”自川西南迁经滇池昆明一带,再经南迁至滇东南的六诏山区;一条自滇西北迁经大理湖滨平坝,然后分别南下到今哀牢山、无量山区的景东、景谷、镇沅、新平至石屏、建水、蒙自、开远,继而至元江、墨江、红河、元阳、绿春、江城及西双版纳等地。
近百年来,哈尼族人民此起彼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都归于失败。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人民革命斗争才逐渐走向胜利。早在大革命时期,今开远、蒙自、个旧等县、市就已经有了党的地下组织,继而扩大到滇东、滇西各县。
1930年左右,哈尼族主要聚居的墨江县,是当时云南地下党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党组织了读书会、“穷人相帮会”等活动,教育和培养了广大贫苦农民及许多优秀的哈尼族知识分子,在哈尼族地区撒下了革命的火种。1947年底,滇南临时工委在个旧秘密建立。
次年,在元江彭泽正式建立红河地区的游击武装。这支队伍东征西战,不断壮大,1948年正式编组成“云南人民讨蒋自救自卫军第三纵”,得到了哈尼族人民的极大的响应和支持,党领导下的哈尼族地区的人民游击武装,迅速燃起了革命斗争的燎原烈火,迎来了全国解放的伟大胜利。
哈尼族的起源和历史由来 相关文章
- 宝宝洗澡水温多少度最合适?气象专家教...
- 暴雨来临前,高僧为何总说“心如止水”...
- 阴雨天如何用湿度控制颜料达到油画最佳...
- 阴雨天为何让人情绪低落?5个气象数据...
-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气象...
-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
-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气象台发布雷雨大风...
-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气象台发布...
- 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
- 印江县气象台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 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气象台发布雷电黄...
-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气...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
-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气象台发布...
- 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气象台发布高温黄色...
-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气象...
- 天津市滨海新区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
- 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气象台发布暴雨橙色...
-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岑溪市气象台发布...
- 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气象台发布暴雨橙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