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传统戏剧之一:高甲戏
更新时间: 2025-04-30 23:46:29
高甲戏,流行于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方言区和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闽南华侨聚居地。高甲戏一改演幕表戏的习惯,开始进入新剧目与编演现代戏的新时期。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看看泉州文化吧。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1] ,最初源于明末清实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它的足迹曾遍布于泉州、厦门、漳州等闽南语系地区和台湾省,还流传到华侨居住的南洋一带。
高甲戏的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生旦戏较少。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大半来自京戏、木偶戏和布袋戏,小部分是吸收梨园戏的,还有一些是艺人根据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编而创作的。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可以演员按剧情顺口溜。唱做也较自由,没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时间可长可短。
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而以南曲为主。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伴奏乐器以管乐、唢呐为主(解放后改用琵琶为主),此外还配有横笛、二弦、三弦等。打击乐器及其打击方法与京剧相同,如〔冲头〕、〔长锤〕、〔急急风〕等,但“三通”和“出将”时则与京戏不同。丑旦戏或轻松场面加用双铃、响盏等。解放后,1951年成立泉州大众剧社(1957年改为泉州市高甲戏剧团),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 ,《桃花搭渡》、《扫秦》荣获剧本奖和演出奖。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戏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泉州传统戏剧之一:高甲戏 相关文章
- 未来十年气候变化趋势解读:全球变暖影...
- 安徽省宿州市泗县气象台发布强对流黄色...
- 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气象台发布大雾橙色...
- 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气象台发布大风蓝色...
-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
- 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气象台发布大雾橙...
- 湖南省永州市双牌县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
- 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
- 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市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
- 江西省九江市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预警信...
- 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
- 湖北省襄樊市宜城市气象台发布强对流黄...
- 气候变化未来趋势解读:极端天气成因与...
-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气象台发布暴雨橙色...
- 江西省上饶市德兴市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
- 江西省萍乡市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预警信...
-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气象台...
- 山东省青岛市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
- 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
-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