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的“活化石”-厦门南音
更新时间: 2025-08-12 08:24:51
众所周知,南音不仅在闽南地区流传甚广,甚至还传播到华侨众多的东南亚地区,甚至有外国专家学者称之为“东方古典艺术的珍品”。那么,你想知道南音的起源吗?想知道它是如何传承的吗?那就跟小编一起看看厦门文化吧!
一、起源
福建南音是曲艺的一种,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福建南音起源于唐,形成于宋,主要流行于福建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
(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南曲在民间流传,有赖于社团组织的传承和传播。清代以来在泉州、厦门和晋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团成立,并有专业的教师传艺。建国以来,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会。还建立了专业的南曲音乐团。
植根于闽南大地的南音,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它典雅优美、情韵深沉,千百来广泛流传于闽南语系地区,并远播港澳台和东亚采一带。研究南音音乐,不仅可以充实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而且对于促进海峡两岸及福建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
都将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笔者认为若能借鉴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美学等多学科的方法,相信对福建南音本世纪的发展及其所体现的美学思想进行综合探讨能起到基础性的推动作用。
中国音乐的“活化石”-厦门南音 相关文章
-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2025-...
- 河北省承德市2025-08-1207...
-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2025-08-1...
- 吉林省吉林市2025-08-1207...
- 湖北省省直辖行政单位潜江市2025-...
- 北京市延庆区2025-08-1207...
-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2025-...
-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20...
-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2025-...
- 湖北省黄冈市2025-08-1207...
- 湖北省武汉市2025-08-1207...
- 为什么古人用二十四节气预测天气比现代...
- 寒潮来袭时,如何用精准气象数据减少农...
- 连续阴雨如何影响小麦灌浆期?3个气象...
- 暴雨预警时,为什么动物比人类更早察觉...
- 降温10℃会让恋人更亲密吗?气象心理...
-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气...
- 思南县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
-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气象台发布...
-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气象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