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民族戏曲:侗族傩戏
更新时间: 2025-05-03 13:22:24
戏剧一直是古代唯一的观赏消遣方式,北方的京剧、豫剧、还有川剧都是十分有名的,在南方的歌仔戏也是很火的,在一些民族中也有着他们自己的戏剧。本期侗族文化带你了解侗族傩戏。
“咚咚推”流行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四路村天井寨,因演出时在“咚咚”(鼓声)、“推”(一种中间有凸出的小锣声)的锣鼓声中跳跃进行,“咚咚推”由此而得名。
“咚咚推”起源难以查考,天井寨最早的居民为龙姓侗族人,明永乐十七年(1419)从本省靖州迁来。龙姓人说:“‘咚咚推’头在靖州,尾在天井。”依此推论,这种傩戏,很有可能是明代由靖州传来的。
天井寨旧时有盘古庙、飞山庙各一座,春节期间每庙一年,轮流祭祀,祭祀时必演“咚咚推”。每逢天灾或瘟疫时,也要演唱“咚咚推”。“咚咚推”有简单情节的舞蹈,一部分是具有戏剧雏形的傩戏。所有的演唱全部用侗语。
它的剧目有反映本民族生活的《跳土地》、《癞子偷牛》、《老汉推车》等;也有《关公捉貂蝉》、《古城会》等以关公为主角的三国戏。“咚咚推”的音乐多由当地山歌、民歌发展而成,常用的曲调有溜溜腔、石垠腔、吟诵腔、垒歌等。“咚咚推”演唱时所有角色全戴面具。常用的面具称为“交目”,共有36个。
“咚咚推”的表演在舞蹈中进行,演员的双脚一直是合着“锣鼓点”,踩着三角形,不停地跳动。老艺人介绍,这种踩三角形的舞蹈,是根据牛的身体而来,牛的头和两只前脚是一个三角形,牛的尾巴和两只后脚又是一个三角形。是侗族的农耕文化孕育了“咚咚推”。
1949年,“咚咚推”所有的面具失散。此后,演唱时或以临时做的纸面具,或以涂面化妆代替。1992年,当地群众重做面具,恢复了“咚咚推”的本来面目。咚咚推”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先后有日、韩等专家对其进行过多次考察,均给予了高度评价。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侗族傩戏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一样的民族戏曲:侗族傩戏 相关文章
-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气象台发布...
- 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
- 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市气象台发布大风蓝色...
- 辽宁省辽阳市气象台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
- 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气象台发布...
-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气...
- 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县气象台发布大风蓝色...
- 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气象台发布...
- 吉林省白山市临江市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
-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气象台发布大风蓝色预...
-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
-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气象台发布大风蓝色...
- 全球气候变化未来趋势与极端天气预防应...
- 气候变化对当前趋势的影响:解析极端天...
- 极端天气频发: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影...
- 甘肃省酒泉市气象台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
- 辽宁省抚顺市清原县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
- 吉林省吉林市磐石市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
- 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气象台发布暴雨橙色...
- 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县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