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黎民百姓的起源及其典故
更新时间: 2025-08-13 11:58:14
中国有璀璨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历史上都是有原因和故事的,这也是国人骄傲的地方,你知道黎民百姓这个成语的起源和典故吗?有更多的了解吗?想要更多的了解中国文化,本期民间故事为你解说。
战国以前的时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姓”这个字,分开来就是“女”、“生”,什么样的女人生的(或者在一个什么地方生的)儿子,就得了一个相应的姓。相传黄帝的母亲是住在姬水边上的,所以黄帝就姓姬;舜的母亲是住在姚虚的地方,所以舜就姓姚了,那时候,子并不跟着父亲姓,比如黄帝,就给他的后代分别赐了12个不同的姓。
所以那时候有姓的就都是王公贵族,“百姓”也就是“百官”。一般的平民,不知道他的老祖宗的妈妈在哪里住的,老祖宗又无权无势,够不上称“百姓”,只能说是“黎民”,或者被称为“庶民”。到战国时代以后,在贵族和奴隶之间出现了一个既不是贵族(可能祖上是贵族后来没落了)也不是奴隶(可能祖上是奴隶,后来被主子给放生了)的一个阶级,他们的人数慢慢地比贵族和奴隶还多了起来。所以,“百姓”们来,因为他们也有姓,所以“百姓”和“黎民”或“庶民”就变成一回事了,书上就有了“黎民百姓”的词语几千年前,在黄河流域集中着几个势力较大的部落,有黄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等。他们之间经过多年的征战,最后形成了以黄帝、炎帝族的部落联盟,共同战胜了九黎族。
其中黄、炎、夷三个部落的联盟,是由大约100个氏族构成的,因此统称“百姓”,而在战争中抓到的九黎族俘虏就称作“黎民”。百姓与黎民,意味着奴隶主与奴隶的区别。到了西周奴隶制时期,百姓成为贵族的通称。
这时的黎民(也称庶民)包括自由民、农奴、奴隶,与百姓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大阶级。到了春秋末期,随着宗族世袭制的破坏,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百姓的地位逐渐降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最后也降到黎民的行列中来。因此,后来就将黎民与百姓统一称谓了。
关于成语黎民百姓的起源及其典故 相关文章
- 阴雨天如何用湿度控制水彩晕染?掌握这...
- 为什么暴雨预警总在深夜发布?揭秘气象...
- 气象雷达升级后,为什么暴雨预报准确率...
- 阴雨天会影响家中风水吗?3个气象参数...
- 云南省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气象台发...
- 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气象台发布雷雨大风...
-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
-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气象台发布雷雨大...
- 黑龙江省气象台发布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
- 安徽省宣城市气象台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
-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气象台发布雷...
- 黑龙江省气象台发布山洪灾害黄色预警
- 广东省潮州市气象台发布台风黄色预警信...
- 海南省临高县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
- 海南省儋州市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
- 黑龙江省气象台发布山洪灾害蓝色预警
- 海南省陵水县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
- 海南省白沙县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
- 海南省五指山市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