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腔文化了解,茂腔发源地是哪里
更新时间: 2025-09-23 07:48:10
茂腔,山东地方戏剧剧种之一,被誉为“胶东之花”。今天,小编要介绍的是关于茂腔的发源地,看看它是发源于何地,关于其名称的不同叫法是不是也和茂腔的发展有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茂腔发源地:
茂腔是流行于山东省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传统地方戏曲,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传说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称“肘子鼓”,据说是因民间艺人肘悬小鼓拍击节奏演唱而得名。
茂腔大约代道光年间已广泛流传于山东半岛一带,流传过程中吸收本地花鼓秧歌等唱腔和形式形成“本肘鼓”,意指本来的肘鼓子调,也可理解为本地流行的肘鼓子调。
茂腔归属于山东地方戏曲的“肘鼓子”系列,是在传统民间说唱形式“肘鼓子”(姑娘腔)的基础上,吸收花鼓秧歌的剧目及表演程式,逐步形成为声腔系统。《辞海》艺术分册载:“茂腔约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在传统民间小唱‘周姑子’的基础上,吸收了柳琴戏的音乐曲调和伴奏乐器而形成”,也称为“本肘鼓”。“本肘鼓”又被称为“哦哈吆”、“老拐调”,因其曲调而得名。
茂腔的发展历史:
茂腔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主要活跃在山东省东部的青岛、烟台、日照、潍坊等地区的几十个县市,被誉为“胶东之花”,曾有“肘鼓子”、“周姑子”、“轴棍子”、“正歌子”等名称,发展到后期被称为本肘鼓、冒肘鼓、茂肘鼓等。早期茂腔的唱词完全口语化唱腔单纯易学,伴奏乐器简单,易被市民、农民所接受。
周姑子传说:
清代初期,有一周姓还俗尼姑,聪明伶俐,能文善唱,经常以传统民间小调演唱人间不平,并将小调与流行于高密、诸城、安丘、临沂等地的秧歌、花鼓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声腔广为流传,引起农民群众特别是妇女的共鸣,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脍炙人口的“周姑子”调。此说曾得到研究者的承认,根据周贻白《中国戏曲论丛》记载,即认为“周姑子”是“肘鼓子”的讹传。
茂腔文化了解,茂腔发源地是哪里 相关文章
- 浙江省台州市台州市椒江区气象台发布暴...
- 湖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神农架林区气...
-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气象台发布大风蓝...
-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气象台发布...
- 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气象台发布暴雨黄...
-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
-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气象台...
-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气象...
- 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气象台发布大风蓝...
- 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
-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气象台...
- 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气象台发布大风蓝色...
- 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
-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气象台...
- 河南省洛阳市嵩县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
- 云南省玉溪市2025-09-2304...
- 四川省攀枝花市2025-09-230...
- 浙江省台州市2025-09-2305...
- 河南省洛阳市2025-09-2305...
- 云南省普洱市2025-09-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