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的泉州梨园戏文化
更新时间: 2025-04-29 03:50:27
梨园戏被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闽南地域文化,以及本土汉族戏曲艺术的精华。从历史文化的意义上来说,梨园戏是一座无形的综合艺术信息库。一起去了解一下泉州文化吧。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距今已有着 800 余年的历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广泛流播于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地区以及港澳台和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保存了宋元南戏的诸多剧本文学、音乐唱腔和演出规制。
梨园戏分为小梨园(七子班)和大梨园的“上路”、“下南”三流派,各有其保留剧目“十八棚头”,保存有《朱文》、《刘文龙》、《蔡伯嘴》、《王魁》等南戏剧目 25 种,脚本中类似于《张协状元》中的“瓜”、“三合”、“净扮婆”等舞台提示,梨园戏至今仍存在于舞台表演上,保留了原生态舞台艺术。
梨园戏表演有一整套严格规范的表演形式,其基本动作称为“十八步科母”,各个行当均受其严格规范。音乐保留了南戏的鼓、萧、弦伴奏为主的形式;唱腔源于晋唐古乐,一字多腔,用泉音演唱,属曲牌体,至今沿用古曲牌名:如 [ 摩河兜勒 ] 、 [ 霓裳羽衣曲 ] ;琵琶系南琶,横弹,与唐制相仿;上弦乃晋代奚琴遗制;洞萧即唐之尺八;打击乐以南鼓(压脚鼓)为主,打法独特。
“棚”是梨园戏传统的演出场地,演出前都要举行“献棚”仪式,供奉戏祖师田都元帅,之后才开始扮角,跳加官。棚上正后方只摆设长条椅,回异于一般戏曲舞台的一桌二椅;南宋杂剧《眼药酸》的砌未“竹杯”,仍在梨园戏净、丑两个行当的表演中沿用。
传承千年的泉州梨园戏文化 相关文章
- 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成因与应对策略:深...
- 云南省思茅市江城哈尼族自治县气象台发...
-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气象台...
- 云南省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气象台发...
- 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
- 气候变化如何重塑未来生活:解析极端天...
- 极端天气应对策略: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生...
- 海南省海口市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预警信...
- 云南省思茅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气象台发...
- 云南省思茅市西盟佤族自治县气象台发布...
- 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
- 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气象台发布...
- 云南省思茅市江城哈尼族自治县气象台发...
- 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
-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
-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当前应对策略解...
- 极端天气频发的原因与气候变化应对策略...
- 云南省思茅市2025-04-2823...
- 江西省九江市2025-04-2900...
- 江西省九江市2025-04-2900...